全部

施今墨[北京四大名医之一]

0
2018-12-05 17:06 人气: 审核:HRBK 编辑:HR02
    施今墨(1881.3.28~1969.8.22),原名毓黔,字奖生,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,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、教育家、改革家,“北京四大名医”之一。
    施今墨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。提倡中西医结合,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。长期从事中医临床,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,创制了许多新成药,献出700个验方。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,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。

基本信息 / 施今墨[北京四大名医之一]

中文名: 施今墨 出生日期: 1881年3月28日
性别: 别名: 施毓黔
籍贯: 浙江 民族:
血型: 国籍: 中国
职业: 医生、中医学家 毕业院校: 1901—1911年就读于山西法政学堂和(北京)京师法政学堂。
身高: 体重:
专业特长: 宗教:

人物简介 / 施今墨[北京四大名医之一]


施今墨(右)
    施今墨(1881.3.28~1969.8.22),原名毓黔,字奖生,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,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、教育家、改革家,“北京四大名医”之一。
    施今墨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。提倡中西医结合,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。长期从事中医临床,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,创制了许多新成药,献出700个验方。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,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。

平生经历 / 施今墨[北京四大名医之一]


    1881年3月28日生于贵州,原名施毓黔,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坎山镇施家台门。外公为清末大吏李秉衡。
    1902年随父到山西,入山西大学堂读书。后因参与反对校长之学运而遭开除。
    1903年就读于山西法政学堂。
    1906年山西法政学堂毕业,保送京师法政学堂。并开始业医。
    1912年以山西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。后留在陆军部帮助黄兴制定陆军军法。
    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重期间,曾延请施今墨诊病。
    1929年汪精卫提出《取缔中医案》,施今墨等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,联合各省中医到南京请愿,获胜。
    1930年应邀赴陕西为杨虎城将军治病,药到病除,当时报纸传为佳话。何香凝、溥仪、载涛、李宗仁、郭德洁都多次延请看病。 与萧龙友、孔伯华等名医创办北平国医学院,任副院长。
    1932年中央国医馆成立,任副馆长。与魏建宏、刘肇甑、陈公素等人创立华北国医学院并任院长。
    1940年《祝选施今墨医案》一书出版。
    1941年任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董事长。
    1966年 “文革”开始后遭受迫害,后得周恩来保护。
    1969年春病危,口述关于中医工作的建议,呈送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。8月22 日病逝于北京,遗嘱火化并捐献遗体作医学解剖。
    1971年骨灰安放八宝山革命公墓。后在万安公墓修建衣冠冢。

社会职务 / 施今墨[北京四大名医之一]


施今墨
    1929年汪精卫提出《取缔中医案》,施今墨等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,联合各省中医到南京请愿,获胜。
    1930年与萧龙友、孔伯华等名医创办北平国医学院,任副院长。
    1932年中央国医馆成立,任副馆长。与魏建宏、刘肇甑、陈公素等人创立华北国医学院并任院长。
    1941年任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董事长。

获得荣誉 / 施今墨[北京四大名医之一]


施今墨(左二)
    “北京四大名医”之一。

主要成就 / 施今墨[北京四大名医之一]


施今墨
    用药方法
    施今墨遣方用药自成一格,其处方配伍精当,药品繁多,前后搭配无不相合,博得了“雍容华贵”的美誉。他擅用大方,药品的搭配极有法度,与一般医生之随意堆砌药物,断不可同日而语。中医遣方用药,每药的使用,都必须与其他药物相互为用,七情和合。因此,药味越多,就越容易出现不和、不当的搭配,影响全方的整体性和治疗效果。然而施老用药,常见二、三十味之多,但即使药味再多,也配合得体,法度严谨,毫无繁琐冗赘之感,反倒彰显其华贵大方,非常人能及之气度,其处方之华美常令中医药界的行家矢口赞叹。他还十分善于将《伤寒》、《金匮》的方剂参合应用,可以说对于经方的使用已然达到了收放自如的境界,这也是他学识渊博、辨证翔实的见证。
    施老十分擅用“对药”,所谓对药,就是在二、三味药组合使用时,有些药物搭配起来使用,可以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功效。他创制了许多对药的使用方法,对于中药的药性药理极有研究。大量对药的使用,更加突显了其方的华贵之气,是医学殿堂中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。他不仅善用大方,其使用单方、小方也得心应手,效如桴鼓。他在治学方面极为严谨,认为:“不可执一药以论方,不可执一方以论病,不可循一家之好而有失,不可肆一派之专以致误。”另外,施今墨在处方上的风格,后人十分难以模仿,“其有厌学而图其便者,略习其大方以求相似,鲜有成功者。”因其方大而不乱,繁而不杂,因此,没有足够的理论储备和深厚的医学功底,徒然模仿他的处方风格,必不得其要领,漏洞百出,不仅令人耻笑,疗效上亦无建树,绝难成功。在学术上,他也有独到的见解,他认为气血为人身的物质基础,实属重要,因此,提出了“以阴阳为总纲,表、里、虚、实、寒、热、气、血为八纲”的理论,这是对八纲辩证法的又一发展。在治疗外感温热病上,他提出凡内有蕴热,便易招致外邪,表证不可只知发汗,还应注意“清里热”,在“解”与“清”二字上仔细推敲,创立了“七解三清”、“五解五清”、“三解七清”等法,使用得当,便效果极佳。 [2]

    中医成就
    施老在中医学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,但他为人严谨、谦恭,授徒严格、认真,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并尊重西医,接纳新知,是近代中医的领袖人物之一。
    为继承其宝贵经验,经门人整理,已出版《施今墨临床经验集》,《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》等书。

    革新中医
    为了振兴中医,施今墨开过医院,办过药厂,但都失败了。最终施今墨认识到:振兴中医在于人,要有高质量的中医人才,必须办学,使自己的学术思想最终为更多的中医所掌握,中医事业就会有长足的发展。1931年,施今墨筹办了华北国医学院。他热爱祖国医学,但不讳中医之短,不嫉西医之长,大力提倡革新中医。他明确指出:“吾以为中医之改进方法,舍借用西医之生理、病理以互相佐证,实无别途”。他把这一思想也贯彻到办学方针之中。在华北国医学院的课程设置上,以中医理论为主,设立《内经》 、 《伤寒论》、 《金匮要略》 、 《难经》 、 《温病条辨》等课程;以西医理论为辅,设立了生理、病理、解剖、药理等课程。施今墨注重实践,在带学生实习时,吸收了西医的检查和化验手段。还经常和西医专家姜泗长等人共磋医疗方法,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新途径。他善采百家之长,总结经验,不断充实自己。他听说上海名医丁甘仁的医学造诣很深,曾乔装病人,多次前往求医,仔细观察丁诊病过程,很得启发,认为丁甘仁的理、法、方、药运用规范,临床医案经过整理后颇有参考价值。为利于学生学习,他在华北国医学院以丁甘仁医案为教材,亲自讲授。施今墨在临床上,不分中医、西医,不分经方、时方,只要利于治病,均随手拈来。他曾对学生说:“全面精查、苦心探索、灵活运用、谨密掌握,选方准病,选药准方,不可执一方以论病,不可执一药以论方,不可循一家之好而有失,不可肆一派之专而致误,其有厌学图便者,只敦用少数之成方、单方以统治万病,非吾之徒也”。在他的影响下,学生对经方、时方无门户之见,能灵活运用,临床上都有较好的疗效。华北国医学院学生的毕业论文也具有较高水平,获得中医界赞许。在施今墨办学的十几年中,共办16期,毕业学生600余人,现分布在全国,都是中医的骨干。
    施今墨认为,疗效是检验医生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。学习、继承祖国医学理论,必须与临床实际相结合,要敢于突破,推陈出新。对于外感热性病,历来医家都强调其病因是外邪所致。施今墨说:“余意不论其为外感风寒或温热,不论其为传染性或非传染性,必须外因内因结合起来看。六淫,疫病之邪皆为外因,若单纯外因亦不均能致病,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,其传染性颇高,传播最为广泛,然而流行区域亦非百分之百均染是病。又如夏日酷暑,温热蕴郁,但中暑者究竟不是多数,‘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’,外因通过内因始生作用,确为至理名言”;又说:“外感热性病,多属内有蓄热,外感风邪,治疗时应既解表寒又清里热,用药时表里比重必须恰当”。于是施今墨创出“按比例清解表里之说”,寓西医之定量、定性,又寓张锡钝之清热、解表于其中,谓之“七清三解(清里药味与解表药味的比例为七比三,余此类推),六清四解、五清五解、三清七解诸法”。在临床中示明表里关系,非常实用。运用他的这个理论遣方用方,感冒发热,往往只两三剂药,应手而愈。施今墨所创制的“感冒丹”,因作用在于调摄阴阳,增强人体抵御疾病能力,疗效显著,所以行销东南亚乃至西欧,为广大华侨所喜爱。

经典展示 / 施今墨[北京四大名医之一]

手迹
手迹
《施今墨对药》
格言
《施今墨医案解读》

参考资料

[1]^人民网:施今墨“补固神气精血方”中的中药文化      [引用日期:2016-03-30]
[2]^医学教育网,施今墨2005-1-14 15:47      [引用日期:2010-06-23]



施今墨[北京四大名医之一]

热词排行